阿拉善盟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今年以来,阿拉善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就业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坚决扛起稳就业促就业政治责任,全力推进各项政策落实、服务落地。截至4月底,全盟城镇新增就业1302人,同比增长66.5%,完成盟委、行署目标任务(3500人)的37.2%;农牧民转移就业3615人,同比增长26.53%,完成目标任务的103.29%。
深改革、优布局,着力打造就业新格局。一是破解改革深水,推动资源整合。按照阿拉善盟委、行署“六个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将就业工作纳入旗(区)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通过考核“指挥棒”压实工作责任。制定阿拉善盟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劳动预备制培训管理办法、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评估认定实施细则等9项政策文件,助力就业促进行动成效落地。会同组织、能源、妇联、人民银行等41个部门,编制《阿拉善盟部门促进就业责任清单》,构建“就业+党的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金融投资”等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实现就业责任共担、就业政策共商、就业服务共建。二是锚定重点任务,紧抓就业机遇。围绕全盟打造“五大基地”“暖心工程”重点工作办企拓岗就业扩容机遇,结合全盟141个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将就业岗位统计纳入到重大项目调度,动态开展工信、住建、交通等领域用工需求预测和岗位摸排,截至4月底,梳理23个盟级重点项目预测用工需求1717个。三是强化基层治理,激活就业末梢。构建“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长”治理机制,推动就业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联合多部门制定党建引领“微网善治”实施方案,优化网格划分,推动符合条件的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找岗位、制清单,赋能激活业态新增长。摸清岗位需求,动态建立“四张清单”并定期调度,实时更新“缺岗”和“求职”信息。对全盟企业用工情况开展摸底调查,精准掌握企业用工、缺工和技能培训需求,建立“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通过劳动就业实名制平台,筛选登记失业人员信息,全面梳理掌握各类群体求职意愿,建立“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推动政策集中落实、一次落实,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建立“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将就业公共服务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事项和业务流程,精准推动政策落实和服务落地,建立“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通过旗区横向推进、盟直部门纵向调度“两条腿走路”,确保就业促进行动底数清、情况明。一季度,积极与包头、巴彦淖尔、乌海、宁夏、甘肃等地开展跨区域合作并签订框架协议,精选34家企业开展“驼乡青年聚力”、“善聚英才·包您满意”、“善聚英才·职引未来”“社区‘就’在您身边,‘职’达家门口”等进机关、企业、社区、校园招聘活动,发挥“内蒙古智慧就业服务”和“阿拉善驼驼快聘”等数字云平台作用,不定期交换供需信息和高频次岗位推送,共梳理就业创业、职业培训、失业保险政策共12类29条,明确就业创业服务事项7项32条,汇集“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4106个、“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934人,实现“区域联动+数字赋能+政策落地+场景服务”,有效破解盟内“缺岗位”与“ 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为区域劳动力市场注入活力。
强措施、重营商,创新拓展业务新渠道。一是加强资金管理,优化创业服务。出台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就业创业“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办法系列措施,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就业创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入孵企业和金融助力创业就业杠杆作用,为查克拉网络科技、云伴科技等10个极具潜力的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降低创业门槛与成本,助力创业团队安心发展,累计带动50余人稳定就业。为有效激发创业活力,规范加强线下零工市场管理和作用发挥,累计向创业者和3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4.9万元。组织金融机构跟进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正常倾斜,推动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截至3月底,阿拉善盟普惠小微贷款余额70.34亿元,同比增长15.73%,支持市场主体8459户,创新创业市场主体功能不断激活。二是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力量下沉。依托高校、商圈等“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联合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推动“创业导师+服务”,梯度培育创业导师37名。围绕文旅、数字营销、AI应用技术,依托毛毡工艺、酥油口红等非遗技艺创新工坊,积极拓宽就业创业平台,成功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创兴北疆 逐梦启航·踏浪文旅 创绘山河”创业训练营。积极扩大三产就业规模,举办阿拉善盟2025年首期“护航提升助创”服务活动,邀请法律专业和电商专业创业导师为20家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指导,累计聘用从事养老服务人员14人。探索“工会驿站+就业服务”运行模式,在工会驿站加载“就业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三是优化保障机制,增强权益维护。将阿拉善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建设项目、阿拉善右旗创业孵化园星创天地等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保人才和劳务供给与企业用地、用能纳入要素保障。推进居住用地配置与产业发展、就业人口增长相匹配,统筹“职住平衡”,引导人口均衡合理分布。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住房规划建设与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联动发展。组织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安心行动”,持续深化“法援惠民生助力农牧民工”活动,今年以来,全盟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7件,仲裁机构当期审结案件数166件,上期末未结案件数2件,当期受理案件数173件,调解机构达成调解协议81件,仲裁调解146件,仲裁裁决19件,调解成功率91.90%,仲裁终结率87.95%,仲裁结案率94.86%。
谋重点、抓培训,靶向建立行业新模式。一是加强载体建设,打造人才高地。围绕康养托育、现代服务、低空经济等领域,建设1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个盟级公共实训基地,形成覆盖80余个职业(工种)培训评价服务体系,培育打造“有机驼奶生产加工”“苁蓉养生保健服务”等符合阿拉善的“特色产业+特色劳务”双品牌和“人才高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人才储备等就业支持政策,发放见习人员补贴96人次13.37万元,人才储备补贴129人次24.9万元。加快释放政策性岗位,通过提前考试、提前启用当年年底退休人员编制等方式,计划全年释放政策性岗位1030个,较上年增长26.23%(其中:计划招录公务员306人,较上年增加47%,计划招录事业编制人员576人,较上年增长22%,计划招录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者148人,较上年增长8.8%)。全力做好就业帮扶,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22名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06.14万元,岗位补贴185.31万元。继续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全盟423名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二是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结合我盟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指导目录,摸排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985人次,征集培训需求284人次,通过合理设置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紧盯市场需求,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不断提升技能培训质效,截至4月底,全盟开展畜牧青储饲料加工、电子商务、面包烘焙、母婴护理等补贴性职业培训班共9期520人次,发放补贴28.17万元。三是强化失业保险,落实以工代赈。持续释放助企纾困政策红利,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2912户用人单位减负1075.21万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1877人发放失业保险基金个人待遇608.53万元。对180户样本企业32185人的企业用工情况、岗位需求变化、职工人数增减等情况按月开展调度分析,有效预防和监测重大失业风险。鼓励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与西部荒漠综合治理、生态沙产业、驼产业等项目建设,助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截止3月底,孪井滩示范区腾格里额里斯镇防沙治沙配套道路项目和阿右旗巴丹吉林镇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项目列入以工代赈项目。


